明代学生寒暑假“勤工俭学” 

近报 新闻    时间:2018年02月09日    来源:近报


  明代学生寒暑假“勤工俭学”

  在古代,除了公务员,学生的休假也有一套完整的制度。而不同类型的学校,放假制度也是不一样的。
  我国学生的放假制度源远流长,早在汉武帝时期,创立了官方正规的太学开始,就有了休假制度。到了隋唐时代,确立了国子学(即太学,又称国子监)。据史料记载,在国子监里读书并不轻松,监生们很多都是抛家舍业、不远万里跑到京城。朝廷体恤他们的辛劳,就为这些古代的大学生设立了休假制度。休假制度,主要分为“田假”和“授衣假”。《新唐书·选举制止》有明确记载,“每年五月有田假,九月有授衣假。”
  “田假”也就是现在俗称的“农忙假”,每年农历五月份开始放,时长为一个月左右,此时麦子成熟,出身农家的子弟可以回家帮忙干农活,所以被称作“田假”。而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份左右到来,在那个时候会放“授衣假”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写着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
  “授衣假”,顾名思义,也就是让学生回家去取衣服的假,时长跟“田假”类似,也在一个月左右。等到学生们回到太学的时候,基本上就已经穿上厚厚的冬衣了。
  明朝的官学假期制度比较人性化。由于太学居于首都,对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异乡学生,会扣除用在探亲赶路时所占去的时间,200里之外的异乡学生都可以享受此等待遇。为了防止有些学生偷懒,太学还有另一条规定,如果学生没有在适当延长的假期内返校,就会被开除学籍。
  在科举制度下生活的古代学生,有着考取功名,光宗耀祖的压力,其寒假生活远没有当代学生丰富多彩。而对于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学生来说,得赶紧趁着放“寒假”的时间来“勤工俭学”。一般来说,九月一开始,明代的太学生们便急匆匆地往家里赶,备好冬衣后就立刻投入到“勤工俭学”中。书画好的学生便在街头摆个书画摊,文笔好的就在衙门口代写公文诉状,以此赚取下一学期的学费。富贵人家的子弟则会利用这段时间出游四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