胥臣比孔子更早提出“因材施教”

近报 新闻    时间:2017年09月22日    来源:近报



  胥臣,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、晋文公重耳的师傅。有一天,晋文公问胥臣:“我想叫阳处父做太子欢的老师来教育他,能教育好吗?”胥臣回答说:“这主要取决于欢。直胸的残疾人不能让他俯身,驼背不能让他仰头,瘦小的人不能让他举重物,矮子不能让他攀高,瞎子不能让他看东西,哑巴不能让他说话,聋子不能让他听音,糊涂人不能让他出主意。本质好而又有贤良的人教导,就可以期待他有所成就。如果本质邪恶,教育他也听不进去,怎么能使他为善呢。”
  晋文公听到这里,说道:“这样说来,教育就没有什么益处了吗?”胥臣摇摇头“为什么要有文采呢?那是为了增益本质,使本质更加美好。所以人生下来就要学习,不学习就不能进入正道。”
  晋文公于是问道:“那么对之前所说的八种有缺陷的人要怎么办呢?”胥臣回答道:“那要看如何因才而用了。驼背的人让他敲钟,脊椎强直的人让他戴上玉磬,矮子让他表演攀缘矛戟之柄的杂技,瞎子让他演奏音乐,聋子让他掌管烧火,愚昧无知的、哑巴的和矮小人种,官吏之长认为不能因才而用的,就将他们充实到荒瘠边远的地方。”胥臣最后总结道:“所谓教育,就是根据内在的性能、本质而加以因势利导,就像河川有它的源头,迎它到江河里然后让它汇成大流。”
  这就是胥臣关于教育的一番见解,他提出了重要的一点,就是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受教者本身的资质,施教者只是作为一种引导者的身份存在。所以教育的本质在于根据受教者不同的资质特点而加以引导增益,这与孔子的“因材施教”理论很类似,但比孔子的理论要早了一百多年。
据《文史春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