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村老师培养出11位大唐开国重臣

近报 新闻    时间:2017年09月22日    来源:近报


  隋朝仁寿四年,二十岁的秀才王通向隋文帝呈上了自己的《太平十二策》,文中“尊王道,推霸略,稽古验今,运天下于指掌”的豪言,不但当场惊了朝堂,甚至二十三年后,也惊了刚坐稳龙椅的唐太宗李世民。大唐的贞观之治,就是从这篇天才政论开始。但放在此时隋文帝的朝堂上,却是恶评扑天而来。一群隋朝的勋贵重臣们,听完就是集体愤怒:你忽悠皇帝搞“王道霸业”,那我们这些贵族往哪摆?
  哀叹过后的王通回到家乡,先埋头做了近十年学问,然后在家乡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白溪河边开课收徒。不出几年光景,这位多年前几乎被骂出长安城的落魄书生,教书竟教出了大业绩——他的“河汾之学”已然是隋朝金字招牌,在黄河汾河之间,遍地都是门下弟子,总数竟高达上千人。一个名号更是震动北方——王孔子!
  被敬为“王孔子”的王通,在教书育人方面,与孔子确有特别像的一条:孔子的弟子们,编纂了记录孔子与弟子各种对答的《论语》。王通的弟子们,也编纂了一部记录王通与弟子们对话的“教学笔记”:《中说》。正是这部极像《论语》的特殊读物,记录了王通突破前人的一大理念:知之者不如行之者,行之者不如安之者。他认为,前代儒家追求的文章辩论,其实都是空谈误国,最重要的却是“行”,只有学以致用的学问,才是学习应有的追求。
  近一千年后,王通的这一思想,也深深震撼了另一智者王阳明,并演变成一句震撼东亚至今的格言:知行合一。王通的课程不止讲诗词文章,更讲科学数学,他把所谓的“竹林七贤”踩在脚下痛批,告诉学生们华而不实的学问给国家带来的灾难。在记录了他人生最后言行的典籍《天地》中,生命弥留时的王通,更给几位已经满师离开的弟子们,满怀深情的评价:魏征是“处贫贱而不慑”,李靖是“惠武而勇断”,房玄龄是“志精而用密”。甚至就是617年,这个天下依然大乱的年月,他不但已经坚信,一个统一强大的盛世终会到来。他更相信,这些被他倾注心血的学生们,更将“不减卿相”。
  以《文中子中说》里的记载,唐朝贞观年间11位文武重臣,包括名相房玄龄、杜如晦,浴血突厥的名将李靖等人,都是曾在王通门下虔诚苦学的弟子。
据《文萃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