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宋朝“足球”运动因何盛极一时近报 新闻 时间:2016年11月11日 来源:近报
元代钱选曾经画有一幅《宋人蹴踘图》,画面上六位服饰各异的中年人,右边前面一位蓄须、全身素白、腰系黑色宽带的人,正用脚把气球蹴起,送给对面那位全身黑色衣袍、腰束白色宽带的官人。其余四位,伸颈俯首,正等待着球落地。这幅画显示了宋朝君臣亲密无间一起踢球的情形。
陈华胜 宋真宗年间,宰相丁谓当权。这位丁宰相踢得一脚好球,自诩在蹴踘时眼睛可以像鹰鹘捕捉猎物时那样敏锐,肢体像龙、蛇一样柔活,可以将球蹑来走步,又可以将球跷在身后站立多时,种种杂技的活儿他都会。他还写诗,把踢球的行话都写进了诗里,说什么“背装花屈膝,白打大廉斯”。京城里有一个姓柳的进士读了丁谓的诗,就起了投其所好、攀龙附凤的念头。他决计用自己不俗的球技去会会权倾一时的当朝宰相。 有一次,他打探到丁谓在相府的后花院踢球,便潜伏在相府后花院的墙外,耐心等待可能的机会从天而降。不知道等了多久,忽然有一只皮球呼啸着凌空而起越出墙界。柳进士借着这个机会,头顶着球进到花园跪拜了宰相,并从怀中取出自己所著的书呈给丁谓,再拜。 他做这一套动作的时候,头上的球从背部滚到臀部,滚来滚去终不落地,等他拜好抬头,那气球居然又回到了头顶上。这一身功夫让老球星丁谓也大吃一惊,赞不绝口,当即将柳进士收在门下。从此,柳进士便飞黄腾达。 元代钱选曾经画有一幅《宋人蹴踘图》,画面上六位服饰各异的中年人,右边前面一位蓄须、全身素白、腰系黑色宽带的人,正用脚把气球蹴起,送给对面那位全身黑色衣袍、腰束白色宽带的官人。其余四位,伸颈俯首,正等待着球落地。据考证,画上的六个人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弟弟、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、宰相赵普以及大将石守信、党进、楚昭辅。这幅画显示了宋朝君臣亲密无间一起踢球的情形。 蹴踘,确实是宋代最普及、最受欢迎的一项群众性体育运动。以至于在宋代的城市里都设有群众性的蹴踘运动场所,市民们纷纷奔向这些场所去踢球,男女老少都可参加。在南宋的京城临安,城内娱乐场所之间,凡宽阔处都成了市民练习踢球的地方,甚至还有了专门研究和传授这种踢球技术的职业蹴踘俱乐部:齐云社。宋代蹴鞠和现代足球无可比性。 宋代蹴踘的比赛方式有两种:一种是白打,一种是筑球。 所谓白打,就是不需要球门,更像控球、颠球的技术表演,宋人说蹴踘要“身如立笔,手如捉物。身要旋安,脚要活立。”一群人围着一个气球踢,要将球踢得高、踢得稳,“失踘为耻,久不堕为乐”,跟今天女孩儿围在一起踢键子一个道理。白打的场地是圈起来的,不能出界,但人数没有限制,一到十人都可以。气球起码要腾升到一丈八尺的高度,才算“好看”的标准。像高俅那般,球儿似乎跟粘在身上一样,就是白打表演。 筑球是利用球门进行对抗的蹴踘比赛,参加运动的人需分为两队,每队16人,分为球头、正挟、头挟、左竿网、右竿网、散立等。乍一听这些名称,以为是今天足球的前锋、后卫、自由人,其实全不是那回事。筑球所谓的对抗,并不是互相争球对抗,而是两队轮流射门,充其量只能算是点球大战。 筑球的球场没有边界,但球门有明确的尺寸,两根木柱高三丈二尺,相距二尺八寸,网阔九尺五寸,球门上有一个直径三尺左右的球网,叫“风流眼”,进球门不算,进网眼才算得分。 今天的足球比赛设相向两个球门,并且各有各的守门员,但宋代的蹴鞠就不同,宋朝的筑球两队共用一个球门,共射一个“风流眼”,也没有守门员,谁射进得多谁就算赢。所以,蹴踘跟现代足球其实没有多少可比性。 这种土生土长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却深受大宋人民的热爱,在喜欢蹴鞠的市民中,文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,像前面说过的丁谓和柳进士,还有宣和年间宋徽宗朝号称“浪子宰相”的李邦彦,都是儒林中人。而宋徽宗热爱蹴踘,且喜欢在“吐故纳新”的春天运动,所以在他的倡导下,宋代蹴鞠在春天最为兴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