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中山绰号“孙大炮”的由来

近报 新闻    时间:2016年11月11日    来源:近报


  杨津涛

 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。众所周知,孙中山有个绰号叫作“孙大炮”,这个绰号的由来,众说纷纭。
“孙大炮”源于铁路计划
  所谓“大炮”,来源于粤语“车大炮”(也作“扯大炮”),意指吹牛、说大话,后来也被客家话借用。孙中山给人留下“车大炮”的印象,始于他在海外宣传革命时期。当时华侨上层人士多支持康有为、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,使革命党的活动难以开展。1910年,孙中山在芝加哥拜访华侨时,一个开洗衣店的华侨对他说:“你不要进来,我不听你的‘车大炮’,你要进来,我就用烫头掷你!”
  此外,孙中山被视为“车大炮”,还和他民国初年提出的《建国方略》有关。胡适即在一篇文章中说,“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学问,三十年的观察,作成种种建设的计划,提出来想实行,万不料他的同志党人,就首先反对。客气的说他是‘理想家’,不客气的人嘲笑他是‘孙大炮’!”
  在这些建国计划中,铁路问题是最为人所诟病的。有人回忆,“由同盟会改为国民党,分子复杂,中山先生提出建设铁路计划等等,内部就有人诋毁中山先生为‘孙大炮’,总理主张修建十万英里的铁路,许多人认为总理理想太高,不能实现,加他以‘孙大炮’的诨号来讥笑他”。
  辛亥革命后,孙中山回国活动,“车大炮”这个称号也随之被带回国内,并进一步变为“孙大炮”,成为政敌对他的常用蔑称。1913年,孙中山赴北京会见袁世凯,在宴会上,有北洋系军官高声议论“共和是北洋之功”,“孙中山一点力量也没有,是大话,是“孙大炮”、“大骗子”。面对此情此景,孙中山表现的还是“从容如常”。
孙中山用绰号自我调侃
  谭延闿早年身属晚清立宪派,当时在他看来,“孙是只会讲外国话而没有读多少中国书的一个革命党人”,“所以也就开口闭口跟着一些人骂孙中山只会说大话、放大炮的一个人,亦呼孙中山为孙大炮”。后来谭延闿改奉革命理论,回顾说:“我自追随孙先生左右,朝夕领教以来,才逐渐认识到,孙先生不是我从前听说的孙大炮,而确实一个文通中外、学贯古今的有真才实学的人,是排满、反袁、打倒北洋军阀的一个真正领导人。”
  在孙中山党人、政敌之外的第三方人士,提到“孙大炮”这个词时,多少是含有一些赞许之意的。1919年,陈独秀在文章中说,“有一班人因为孙中山好发理想的大议论,送他一个诨名,叫做“孙大炮”。威尔逊总统的平和意见十四条,现在也多半是不可实现的理想,我们也可以叫他“威大炮”。在这里,陈独秀是用“孙大炮”形容孙的理想主义。
  其实孙中山对“孙大炮”这个绰号并不十分在意。有一次,他在演讲开始时,特意说:“广州有很多人叫我做‘孙大炮’,好吧,现在我就要开大炮了”。1922年,陈炯明发动兵变后,孙中山发表演说时,也提到:“人说我孙中山车大炮,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,不是用实心弹,乃用开花弹……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营陈家军变为泥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