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一只箱子改变世界

近报 新闻    时间:2016年11月11日    来源:近报


  崔滨   媒体人 专栏作者
  标准化的理念一旦展开,就自有其逻辑,不会停止,不断延伸。随着1970年达成全球公认的集装箱标准,以物流运输业的自身变革为核心,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开始转变。

  1956年的初春,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港,一架起重机将58个铝制货柜吊入一艘老油轮“理想X”号的甲板上。一次改变世界和人类命运的革命,就这样开始了。
  对于60年后的我们来说,也许很难想象,这个被称为世界首次集装箱运输的事情,真的有那么重要吗?那就来回看一下60年前的港口是什么样子?
  每当有货船进港,蚂蚁一般的码头工人就会涌入舱底,把各种各样的货物搬上岸。这些货物也许是用麻袋装起来的香料茶叶,也可能是盛着威士忌的木桶,又或者是大喇喇地摊在船舱里的钢丝。由于这些散乱的货物各有各的特性,需要不同的分装、存储、搬运流程;于是,码头上又蘑菇一样生长出各种仓库、车间,以及为它们服务的商店、小贩、市镇,热火朝天但又混乱低效。
  直到有了集装箱,它便有了全世界统一的2.3米宽度,2.3米左右的高度,以6米为一个基本长度,仿佛是一个巨型马口铁罐头盒。结合港口高耸入云的吊车,长蛇般的牵引卡车,以及不远处待发的列车,满载货物的集装箱就像积木一样,迅速完成卸货、分发、运输的过程,在这个恢宏、工整却冰冷的画面之下,是物流运输成本高达94%的下降。
  事情当然不是设计出一个箱子,就让它自己开挂改变世界的。美国经济学家马克·莱文森在《集装箱改变世界》一书中这样写道,“集装箱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,港口、轮船、起重机、储存设施、卡车、火车以及发货人自身的操作等等,都必须做出改变。”
  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充满着各种阴谋阳谋、妥协交易。比如在集装箱尺寸标准的制定上,就经历美国海事管理局、美国标准协会以及国防运输协会长达12年的争斗和妥协。
  好在标准化的理念一旦展开,就自有其逻辑,不会停止,不断延伸。随着1970年达成全球公认的集装箱标准,以物流运输业的自身变革为核心,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开始转变。
  纽约、利物浦这些拥挤着码头工人、低矮杂货店的传统港口迅速衰落;周边土地丰富,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运转的釜山、西雅图这样的新港口拔地而起。到1980年代,以高速转运港口著称的香港、新加坡,以廉价汇聚全球原料,加工制造的台湾、韩国,一起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亚洲四小龙,堪称“集装箱红利”的代表。
  如今所有人都在关注创新、想要创新的时候,走过60年历程的集装箱,正好可以作为一个阐释创新的经典案例:创新有时候不是凭空造出一个现实,优化提高效率,也是一种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