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都街道东高小学

手工陶艺进课堂 素质教育大发展

近报 新闻    时间:2017年09月29日    来源:近报



  传承和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,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,真正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,让每一位学生在陶艺实践中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、在陶艺实践中学会感恩……通过最接地气的泥土制作让学生们真正接触自然、接触传统,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 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,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全面发展,青州市益都街道东高小学与“忆艺坊”合作,共同创建了益都街道东高小学素质拓展陶艺手工教育基地。
  传统文化的灌输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要从娃娃抓起,因此学校选择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培养,用三年的时间让学生们充分了解陶艺,从最初的了解泥性为起点到逐渐接触拉胚、上釉等复杂的陶艺学习。
  2016年11月,益都街道东高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开始了他们神奇的陶艺之旅,同时也为学校挖掘了一片新天地。条件的艰苦、场地的限制并未阻挡学生们学习陶艺的热情。在学校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从基本功“擀泥皮”、“搓泥条”、“堆泥块”开始学起,带着兴趣、带着童真、带着感恩,一步一步走进神秘的陶艺世界。
  陶艺课每周两节,开设在每周一下午,每次活动在1小时以上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,学生们的灵感迸发,运用手中的陶泥,通过捏、揉、拍、挤等技法,经过切泥、捏泥到上色等制陶程序,一件件作品栩栩如生。
  为了让学生们更快体验到陶艺乐趣,学校从简单、易操作的泥杯开始学习,把擀好的长方形泥皮卷起,再用切好的圆泥皮当杯子底,最后用搓的一根泥条做杯子把。这样一个简单的泥杯就展现在面前。学生们仔细端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第一件陶艺作品,爱不释手,脸上绽放着自豪的笑容。
  在此基础上,为进一步夯实基本功,学生们用“盘泥条”的方法制作了各具特色的笔筒,用“擀泥皮”、“搓泥条”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独特的想象制作了别具匠心的相框。此外还制作了钟表、花盆等简单、易操作的陶艺作品。
  经过半个学期努力,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扎实的基本功,在此基础上,开设了陶艺专题课“神奇的海底世界”,学生们用一双双巧手唤醒了沉睡的泥巴,在老师的指导下,在近两个小时的专心制作下,章鱼、水草、海星、海底石、海马......跃然跳跃在我们面前,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。
  在校长“爱”的教育理念的感染下,“让爱浸润身边的每一个人”成为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父母对孩子的物质关爱不断增长,却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慰藉,为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,学校组织开展了一场大型“亲子陶艺实践课”,一年级的学生与家长一起制作陶艺——“家”。大手握着小手一起制作,一起和泥、一起上色……在制作“家”的过程中,孩子与父母交流着感情,在场景的感染下,学生与家长相处的其乐融融,幸福的泪水、愧疚的泪花或含在眼中或串成两条线酣畅的留下……陶艺课也是亲子教育课,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会修养和情感性格,亲子教育让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。
  2017年5月,为了宣传“非遗”东高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古街进行陶艺现场制作,很好地宣传了非遗文化。
  从2017年3月开始,陶艺课开始在全校推开,每天一个年级,利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,各年级的学生在多功能教室开始探索陶艺。可以自己自由想象进行创作,没有条件的限制,学生们天马行空,将潜意识里的想象力充分激发。学校挑选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。
  在今年毕业生典礼上,校长送给每一位六年级的毕业生一个“金饭碗”,寓意让学生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“金饭碗”。这65个“金饭碗”是校长和老师们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“偷偷”做好的。这个创意来源于校长吃饭时候的灵感:有了“饭碗”今后的路才能走的更远。问题来了,用什么来做碗才能更有意义呢?用泥!用最接地气的泥土,用培育粮食的泥土,用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陶泥!通过此举,提醒学生们无论在何时都要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。
  感恩学校、感恩老师、感恩家长、感恩每一个人、每一件事……就这样,在毕业时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“金饭碗”。校长表示,他会将这个“礼物”继续送下去,把这份心意继续传下去。
  学校陶艺课的做法、想法被越来越多的学校、老师、家长知晓,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,陶艺课引起了各界领导的重视,青州市教育局领导来到学校进行观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。在今年5月青州市的“创客”活动中,学校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,展示的作品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。
  在今年9月的青州市图书馆创客展示中,东高小学作为青州市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参与了此次活动,部分优秀学生现场制作“农田卫生——猫头鹰”。各级领导观看后对陶艺作品展示给予了高度赞扬。
  怀揣儿时的梦想,在把玩泥土中,获得那份未曾遗失的童真,这是陶艺最吸引人的地方。在实践中、快乐中认识。学习,这符合陶行知先生“教学做”合一的思想。
  未来在路上。东高小学将继续探索不曾停歇。学校会一如既往地努力,一如既往地坚持。让传统文化在这里继续发光发热。           牟恒水